首页 » 推荐

南农于《细胞》首发论文: 摸清动物潜在风险病毒 提前防控传染病研究

2022-02-28 14:32:02 中国日报网
A+ A-

近日,国际顶级学术刊物《细胞》(Cell)在线发表了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前沿交叉研究院联合中山大学医学院等国内外单位完成的研究论文。成果揭示了病毒多样性和病毒潜在传播风险重大研究进展,极大的拓展了对多种野生动物携带病毒多样性的认识,为人类和家畜疫病预警和防控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预警!动物医学视角下的“关口前移”

“这是南京农业大学首次以第一通讯作者单位在《细胞》发表研究成果,也是我国动物传染病防控领域的突破性研究进展。”南京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姜东介绍。

“该成果体现了传染病防控‘关口前移’的理念。”据论文主要通讯作者、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粟硕介绍,传统的疫病防控模式是在疾病出现后才去防控。但是近年来,我国动物传染病面临老病多变,新病频发,未知病不能预测的严峻局面,老病源频繁变异产生新的基因型或基因亚型,新病原层出不穷,给动物疫病防控带来了巨大挑战。

据统计,70%以上的人类传染病病原来自动物。“与其在疾病爆发后耗费大量资源去防控,不如提前发现某些动物携带的潜在高风险病毒,在较小规模范围内将病原体消除,这样更能有效保护家畜和人类的健康。”粟硕团队此次研究理念就是“关口前移”,从与人畜密切接触的野生动物身上寻找潜在新发病毒的踪迹。

“我们从大量的数据中,筛选出哪些病毒可能感染家畜或者人类,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它们的跨物种传播机制和爆发流行风险以把握住新发疫病防控的主动权。”粟硕说。

“这可能也会成为未来预防兽医学的一个主流方向,国家自然基金委生命科学部也把病毒起源、进化、宿主和多样性的系统生物学研究,列为重点关注及稳定支持的方向。”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院长姜平表示。

寻找动物身上的未知病毒

历时多年,粟硕教授课题组联合多个合作单位,收集了18个野生动物物种1941只哺乳动物,确定了13个病毒科中的102种可以感染哺乳动物,其中65种病毒为首次发现存在于哺乳动物中,例如:海狸鼠轮状病毒(Coypu rotavirus)、穿山甲瘟病毒(Pangolin pestivirus)、竹鼠札幌病毒(Bamboo rat sapovirus)等。

“这一发现不仅拓展了我们对多种野生动物携带病毒多样性的认识,更为人类和家畜疫病预警和防控提了醒,不要扑杀,更不能食用这些野生动物。”粟硕说。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山大学教授施莽指出,尽管这些野生动物不一定是这些高风险病毒的存储宿主,但可能会作为中间宿主通过跨物种传播把病原体传播给人类和家畜。同时,“在我们研究的动物样本中,没有检测到任何SARS-COV和SARS-COV-2的相关病毒序列。”施莽说。

研究发现,在这65种病毒中,有21种病毒被认为对人和家畜具有潜在高风险,而且一些看似健康的动物身上也可携带病毒,并在不同的物种之间持续传播。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该篇论文在经《细胞》杂志社审稿的过程中,美国《自然》杂志发表了关于丁型冠状病毒感染海地儿童的研究论文,文中呈现的致病毒株与粟硕教授揭示的豪猪丁型冠状病毒基因组的一致性达89.54%。

“《自然》的这篇文章证明了对我们鉴定的潜在高风险病毒持续监测的重要性。这几天,已经有多个课题组联系我们,在不同的哺乳动物中发现了我们文章报道的潜在高风险病毒,这些结果可以进一步丰富这些病毒的病原生态学特征。可以说,我们的研究结果给新病毒和高风险病毒的防控提供了重要研究基础。”粟硕说。

期待一个完整的科学故事

在研究方法上,粟硕团队的成果从跨学科的创新视角,将动物医学与生物信息学进行交叉融合,依托生物信息中心对潜在“高风险”病毒进行筛选和预测。

“虽然《细胞》上发表,但这只是科学故事的开始。我们这一次发现了这65种病毒基因,但是这些病毒究竟有哪些生物学特性,对不同宿主有怎样的致病性,我们还不了解,还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一一攻克。”

据介绍,成果在线发表后,已有外国实验室向粟硕团队主动联系合作,希望学习挖掘动物中新病毒的生物信息学技术。下一步,团队将计划联合多个合作单位,对重要的新病毒和高风险进行分离鉴定,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力争找到更合理有效的防控措施。

“这样才是一个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完整的科学故事,也希望更多的科研工作者能一起‘并肩作战’,让人类对未知病毒的了解越来越‘胸有成竹’。”粟硕说。(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责任编辑:bH_0158

关键词: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