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假期,两部主旋律电影当红不让,成为老百姓最关注的文化热门话题,没有之一。
在《长津湖》热映之际,各路媒体也用前所未有的热情,把这场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到“以前和以后的世界不一样”的战役通过各种方式呈现给大家,对于广大观众、读者不啻于一场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
而《我和我的父辈》则通过四个单元故事展现了父辈身上牺牲、奉献、创新等可贵精神品质。其中《乘风》单元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一支战功卓著的铁骑队伍——冀中骑兵团,1942年,冀中骑兵团团长马仁兴在马背上拔刀出征,代表了战争年代里的“英雄”父亲,牺牲了儿子而救回了更多的村民;《诗》单元,则以1969年我国研制长征一号火箭、发射首颗人造卫星为背景,以一个普通航天家庭为切口,母亲是“刀尖上起舞”的火药雕刻师,父亲是火箭发动机设计师,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时代“奉献者”,那首诗“生命是用来燃烧的东西,而宇宙是令死亡渺小的东西”令人动容……
时光如流沙,但总有些珍贵如金子一般的东西会留在记忆中,历久弥新。对个人是这样,放大到整个民族,同样如此。无论是70/80后,还是90/00后,作为中国人,志愿军抗美援朝的“立国之战”,以及新中国崛起路上的每一段艰苦历程,都值得我们铭记。那些历史,不只是口口相传或者简单文字陈述的抽象概念,那些名词和概念背后是无数有血有肉有故事的先烈,就像伍千里伍万里雷公马仁兴等等,他们可能是你或者你的朋友、你的邻居家的祖父、曾祖父。当你讲述他们的故事,那会是由衷的感动和无比的自豪。
具象化的电影让我们看到那些艰苦奋斗的年代,先辈们战斗的人生、燃烧的青春,那种对心灵的触动,凝结成对老一辈说不完的敬意——今日之和平,今日之富足,今日之强大,来之不易弥足珍贵,更应加倍珍惜。
一个可喜的数字,到昨天,《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强势领跑的国庆档,票房已破20亿。毫无疑问,这两部厚重而有温度的主旋律电影,释放了观众的爱国热情,激发了观众的家国情怀,带来国庆档堪称空前的红火。这样的红火,是对国庆的最佳注脚。
扬子晚报评论员 孔小平 宋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