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荐

【文明动态】让城市管理“温度”彰显为民服务“刻度”

2021-12-03 15:35:59
A+ A-
“最近生意怎么样?”

“还好,就是刚来很多东西不懂。”

“你看一下我发的信息,祝生意兴隆!”

“谢谢!”

……

微信聊天页面上,一段对话看似寻常,但对话双方的身份却大不寻常——

一方,是城市综合执法队员;另一方,则是流动小摊贩。

从“交友”到“交心”

700余人“牵手”2000余人

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六盘水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在全市推行执法人员与流动摊主交友制度,虽然制度只有短短8条,但意义却非同寻常,从制度层面化解民生诉求与城市管理的矛盾,既维护了城市的“面子”,也兼顾了群众的“肚子”,既体现出城市管理的“温度”,也彰显了为民服务的“刻度”。

按照制度规定,全市700余名城市综合执法人员和2000多个流动摊贩结成了对子、交上了朋友。

过去,城市管理和流动摊贩的关系是“管”与“被管”、“堵”与“跑”,说起这种关系,双方都是一肚子委屈,倒不完的苦水。

现在,因为交朋友,拉近了双方心的距离,通过“交”,体察民情民意;通过“访”,问计问需于民,把“治理”变成了“服务”,把“围堵”变成了“疏导”,昔日的“冤家”变成了如今的“亲家”。

在水城区金山路疏导点,有一个特殊的“爱心摊位”,摊主是残疾人田维举,51岁的他过去常年流动摆摊,靠擦皮鞋维持生计。

一天,水城区城市综合执法大队副大队长侯流福找到田维举,要和他“交朋友”,在金山路疏导点专门为他开设了一个残疾人专用“爱心摊位”,田维举再也不用东躲西藏。

田维举感动万分,每天都要把自己一方小天地收整得干干净净,甚至主动劝说其他人不要超线经营、爱护环境卫生,积极协助执法队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他现在算得上我们的‘编外队员’了……”侯流福笑言。

提起做流动摊贩的经历,钟山区德坞街道白鹤村五组村民陆元美心情复杂。“担惊受怕不用说了,每天挑着百来斤的菜到处跑,还不一定能卖掉……”

同样在“城管朋友”——钟山区城市综合执法局一大队协勤姜亚的劝说下,陆元美来到德阳桥疏导点摆摊,不久后发生的事,让陆元美重新认识了“新朋友”姜亚。

那是一天下午,突然间暴雨倾盆,狂风将德阳桥疏导点的几十个雨棚掀翻在地,不少雨布受损严重。手足无措间,陆元美想起姜亚的话,“有什么困难找我们,我们会尽力帮助解决。”抱着试一试的念头,她拿出手机,拨通了姜亚的电话。

没想到,姜亚与其他队员们很快赶来,一边安慰摊主,一边勘查现场。几天后,新雨布便拖到了德阳桥疏导点。又是一个雨天,执法队员们与摊主一起,冒雨将雨棚重新搭起。

其实,重新搭建起的不仅是雨棚,还有对城市管理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感同身受和彼此间的理解、信任与支持。

侯流福在临时疏导点向自己结对的摊贩宣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

从“交心”到“连心”

启用92个疏导点进驻摊贩3177人

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就是要把好事实事桩桩件件办到群众的心坎上。

“进城流动摆摊的,大多是周边乡镇的搬迁群众,还有残疾人、低保户等就业困难人群,我们在执法时也面对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如果对流动摊贩一禁了之,这部分人的生活来源怎么办?”水城区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陈让辉坦言,长期以来以罚代管,让管理人员与流动摊贩处在一个天然对立状态,矛盾冲突在所难免。

为顺应时代变化和群众需求,六盘水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认真落实中央、省要求,按照合理设置、有序管理、方便生活的原则,全面启动流动摊贩疏导管理工作,成立了流动摊贩管理办公室,设置了流动摊贩疏导点,采取宣传教育、批评警告、暂扣设备“三步工作法”,要求进入疏导点的摊贩文明经营、规范经营、有序经营,严守不超线经营、不噪音扰民、不乱扔垃圾乱排污水、有健康证等“八不两有”10条标准,促创业、带就业、助发展、促和谐。同时,向全市流动商贩摊主致信,号召他们一起为共同生活的家园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记者见到潘建时,他正在水城区城市综合执法局的食堂里忙着备菜,过去的“游击队员”,如今已变身“潘大厨”。

“潘大厨”是水城区阿戛镇人,过去与妻子一起走街串巷、叫卖水果,按他的话说,“骑着三轮车,拖着媳妇、带着娃娃,每天风吹日晒,提心吊胆……”

水城区城市综合执法局原局长杨廷尧与潘建结对子,一次聊天中,杨廷尧得知潘建是职校厨师专业毕业,有相关证件,局里职工食堂恰好缺一名厨师,于是就推荐潘建实现了就业。

“现在我每月能拿四千多元工资,媳妇在疏导点卖水果也有三四千元,收入稳定了,我们在附近小区贷款买了一套房,日子越过越好了。”

看着每天早出晚归的执法队员们,“潘大厨”对于“城管”这个过去避之不及的字眼,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太不容易了!没有他们的辛苦付出,哪有城市的干净整洁!”

现在“潘大厨”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每一位执法队员下班后都能吃上可口的、热乎乎的饭菜。

“有了好的疏导渠道,解决了流动摊贩的就业问题,乱摆摊的现象自然大大减少,城市也更有人情味和烟火气了!” 陈让辉说。

截至目前,六盘水已建成投入使用流动摊贩疏导点92个,进驻流动摊贩3177人。城管与流动摊贩之间,多了几分宽容、少了几分怨气,有力地提升了城市的“颜值”,增添了城市的“温度”。

重构社会管理“生态圈”

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爆棚”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与流动摊贩交朋友,由‘冤家’变‘亲家’,也倒逼执法队员转变执法理念,重塑‘三情观’。”市城市综合执法局执法支队副支队长莽浩告诉记者,所谓的“三情”,就是对城市充满感情、对工作充满激情、对流动摊贩充满亲情。

有了这样的“情”,城市管理怎么会不焕然一新?

六盘水市积极探索“一连二变三保障”城市管理机制,不仅重构了城市管理的社会生态,也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个生动实践。

通过交朋友,搭建起城管队员与流动摊贩的“连心桥”,推动“治理”变“服务”、“围堵”变“疏导”,依靠制度保障、转型保障、管理保障筑牢工作根基,《六盘水市城市综合执法系统服务流动摊主交友制度》,对“交朋友”的目的、原则、范围、方式、职责义务、台账建立等,都作了具体规定。建立完善《六盘水市流动摊贩管理指引》,研究出台疏导点建设运营“八不两有”标准,在各个疏导点,管理人员姓名、监督电话、行为规范等一目了然。

六盘水火车站附近的红岩街道汪水路,曾一度被贩卖水果的流动摊贩占领。

红岩街道疏导点的设立,彻底改变了这里的面貌。

一字排开、井然有序的摊位前,高大的金属支架将遮雨棚高高撑起,为摊主及市民提供了舒适的购物环境。

钟山区城市综合执法局红岩二中队内勤贾丽亚与平时一样,例行到这里巡查,与摊主拉起了家常。“生意怎么样?”“收摊后垃圾清扫了没有?”“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

贾丽亚说,“根据摊主反映的情况,我们陆续安装了路灯、摄像头等配套设施。”点滴细微处,群众的忧心事烦心事有了倾诉的渠道和解决的动力。

如今,红岩街道疏导点的另一个名字——“昭通苹果临时疏导点”已小有名气,前来购买水果的市民、商贩络绎不绝。

在城市的另一端,钟山区德坞街道德阳桥疏导点,附近小区的群众纷纷点赞,“在家门口就能买到菜,很方便!”

德阳桥疏导点的摊主,大多是城郊结合部的村民。便民疏导点的设立,不仅满足了周围6个大中型居民小区买菜需求,还为附近的700余户菜农提供了销售保障,小区环境也恢复了往昔的整洁与宁静。

人以城为“家”,城以人为“本”。

“一连二变三保障”城市管理机制,让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感受到的是城市的“温度”,彰显的是为民服务的“刻度”。

这个“刻度”,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生动实践,就是群众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来源:六盘水日报

记者:赵芳 宋迪 杨朗

责任编辑:bH_0513

关键词: 空压机品牌价格 高档木盒 成都震雄螺杆 稻壳烘干机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