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对中国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访问,中美关系由此从敌对转为和平。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堪称现代史上最重要的一周。
重温《上海公报》意义深远
尼克松访华时,中美签署了《上海公报》。《上海公报》与1978年的《中美建交公报》、1982年的《八一七公报》一起,为中美关系在近半个世纪里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3年,中美两国领导人就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达成共识。此外,两国领导人共同致力于推动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达成并签署《巴黎协定》。
遗憾的是,在2016年美国大选中,倡导“白人至上”的18世纪过时治理模式重新登上历史舞台,特朗普在此背景下当选。由于美国政体功能失调,政府的治理模式变得极其糟糕,以至于特朗普有可能在2024年再次当选总统。
事实上,在涉华问题上,不仅仅是特朗普政府,就连拜登政府似乎也忘记了《上海公报》中达成的共识。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上海公报》,看看到底有哪些共识未被恪守以及如何重新恪守。
中国方面在公报中声明:国家不分大小,应该一律平等,大国不应欺负小国,强国不应欺负弱国。中国决不做超级大国,并且反对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美国方面在公报中声明:美国相信,加强具有不同意识形态国家之间的联系,有助于缓和紧张局势的努力,从而减少由于事故、错误估计或误会而导致的对峙风险。各国应该互相尊重并愿意进行和平竞赛,让行动作出最后判断。任何国家都不应自称一贯正确,各国都要准备为了共同的利益重新检查自己的态度。
中美双方一致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际争端应在此基础上予以解决,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
双方一致认为,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美国不应当在印太地区寻求霸权
遗憾的是,美国白宫国安会印太事务协调员坎贝尔似乎还活在另一个世界里。他在去年5月宣称,美国正进入一个与中国激烈竞争的时期,被广泛描述为“接触”的时期已经结束,竞争将成为主导模式。
美国近期推出的所谓新版“印太战略”更是宣称,美国是印太大国,驻扎在该地区的美军人员数量超过美国本国以外的其他任何国家。它还称,美国日益关注印太的部分原因是,印太地区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特别是来自中国的挑战。
事实上,苏联解体后,美国是全球唯一的霸权国家。很显然,作为以竞争为核心的最典型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担心来自中国或其他国家的竞争。美国正在违背《上海公报》中的承诺,妄图包围中国,遏制中国和平崛起。
美国蓄意针对中国,这是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和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存在的原因,也是“五眼联盟”针对中国及其科技巨头华为的原因。
《上海公报》解决的最大难题是台湾地位问题,这仍然是当今最棘手、最危险的问题之一。美国在1979年与台湾断交,直到特朗普作为当选总统与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通话,双方才有了1979年以来的首次官方接触。2018年,“台湾旅行法”签署,鼓吹美台所有层级官员要实现互访。2020年,所谓“台北法案”出台,妄言支持台湾巩固“邦交”。2021年1月,拜登邀请台湾“驻美代表”出席总统就职典礼,这是1979年以来的首次。更糟糕的是,去年12月,美国“民主峰会”邀请了台湾。
全球面临多重难题,中美都面临诸多生存挑战,比如全球卫生、环境和军控问题。
时至今日,我们难道不应该秉持《上海公报》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双边合作吗?
不幸的是,这种局面可能不会很快出现。
2020年8月,美国时任国务卿蓬佩奥在加州尼克松图书馆发表演讲,全盘否定中美关系,几乎毁掉了尼克松与基辛格定下的基调。这让中美关系陷入了恶性循环。更糟糕的是,蓬佩奥可能成为2024年总统候选人。
虽然蓬佩奥已经减重40多公斤,不过作为固执己见的冷战斗士,他依然身着生锈的冷战盔甲。可怜的尼克松想必在九泉之下难以安息。
(作者系全球化智库美籍高级研究员哈维·佐丁)
(编辑:严玉洁 王辉 朱萍 邢志刚)